夏日的雨夜,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同心縣豫海鎮幸福社區的人民路東一巷再次變成“小河”。但第二天一大早居民們意外發現,多年困擾他們的積水竟奇跡般消失了——原來,社區工作者帶著抽水泵在雨夜里打了一場“巷戰”。
“再也不用背著孩子蹚水了!”6月15日清晨,送孩子上補習班的馬玲站在干爽的巷口,難掩欣喜地在社區群里連發3個點贊表情。這條被居民戲稱為“蹚水巷”的道路,因地勢低洼,每逢雨季就會積水成河,最深時水位可沒過小腿,家長們只能化身“擺渡人”,背著孩子蹚水而過。暴雨當夜,微信群里還滿是對第二天“水上漂”的擔憂,誰也沒想到,一覺醒來竟迎來了驚喜。
暴雨中的“閃電戰”,在居民熟睡時迅速展開。當晚10時23分,社區網格員馬靜在巡邏中發現積水已沒過腳踝,當即在工作群里發出“紅色警報”。短短15分鐘內,社區包片干部帶領6名工作人員,攜2臺抽水泵火速趕到現場。附近居民馬正虎看到后,二話不說扛著自家鐵鍬也趕來支援,越來越多的居民自發加入,一支10多人的“搶險隊”迅速集結。
“這些社區女同志太拼了!”居民周蘭花出來倒垃圾時,看到四五名社區女同志的褲子都濕透了還手抓著排水管堅持排水,這一幕讓她既心疼又感動。事實上,社區早在半個月前就未雨綢繆,啟動“消洼行動”:安排專人對轄區內排水系統全面檢修清淤,聯動轄區交通局對地勢低洼和破損街巷的道路制定科學修繕方案。在后續施工中,將人民路東一巷巷道積水點作為重點改造對象,通過疏通排水管道、優化路面結構的方式,根治積水頑疾。
從“蹚水巷”到“舒心路”的蛻變,正在這個夏天書寫新的社區故事。社區的辦公桌上擺著厚厚一疊“民情地圖”,上面標滿了各色記號。“南九巷巷尾、溝邊南巷等多處積水點已經列入改造計劃……”幸福社區黨支部書記馬小娟笑著說,這些被居民畫滿“哭臉”的標記,正一個個變成“笑臉”。(記者 馬忠)